2020年是“不平常”之年。我們面臨疫情的嚴峻挑戰,又肩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歷史責任。新冠疫情給公共衛生建設帶來哪些啟示?藍天保衛戰收官,藍天還遠嗎?…… 全國兩會期間,新京報推出“問2020”系列報道,與代表委員共同求解答案。
藍天保衛戰,今年收官。
這場持續三年的大氣治理之戰,正進入攻堅期。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截至目前,《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的PM2.5目標已提前一年完成,另一項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如果年底前不出現極端天氣,也有信心完成。
不過,大氣治理仍存短板,PM2.5濃度仍在高位、臭氧污染逐漸顯現、結構調整難度較大、減排空間日益縮減。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正在制定之中,治理舉措將以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推進產業、能源等結構優化、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等為重點,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
“后大氣治理”時期,藍天保衛戰怎么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拿出了“藥方”,大家的觀點有些不謀而合,即大氣治理到了“以納定排”的階段,應因地制宜,以納污的能力來制定排污標準,精細化治理大氣污染。
應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張興贏提交了關于加強大氣環境資源管理,科學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提案。“雖然去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特別是今年春節疊加疫情期間,北京及其周邊地區依然出現了多次重污染過程,如何讓百姓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仍面臨挑戰。”
為了這個提案,過去一年他結合本職崗位的長期科研積累和政協的履職,多方位、多渠道開展調研。他認為,我國經過多年大氣污染治理,當前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應從精準治污和大氣環境資源科學管理上挖掘潛力。
他建議盡快開展大氣環境資源監測試點,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他以工廠排放為例,根據大氣環境資源的狀況,新工廠應該選址在大氣環境資源豐富的地區,而已有的工廠應該科學選擇生產排放的窗口期。“也就是通過對大氣環境資源的管理,科學制定在哪里生產,什么時間生產等精細化工業生產全盤計劃,既服務于國民經濟生產,又可以讓百姓享受到美好的生態環境。”
對大氣環境資源的差異性缺乏廣泛認知
張興贏表示,2013年以來,隨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針對影響大氣污染排放源的確定和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范圍大氣污染程度也得到明顯改善。然而我們經常會發現,即使假期停工停產、行駛車輛大幅度減少,遇到大氣擴散條件不佳,依然會產生區域性持續重污染。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能源結構和工業產能的布局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區域大氣排放條件不佳時,污染排放還會超出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所以仍舊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造成大氣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個,即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諝赓|量出現反復,減排帶來的改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因此要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急需針對新形勢科學調整治理思路。
因為缺乏對大氣環境資源的認識,當前的治理過程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關注點是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考核和污染物清單編制,而對大氣環境資源的差異性缺乏廣泛認知,造成地方政府只根據空氣質量數據實施污染排放和工業產能管控,卻不知道什么時候管控、管控到什么程度,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
其次,以空氣質量數據和改善為中心的考核機制,客觀上促進了污染產業的空間移動,但由于缺乏對大氣環境資源的充分認知,從而導致污染產業空間轉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只是單純地把工業轉移出人口密集的城市,在大氣擴散條件不好的時候依然會繼續形成區域性污染影響整個區域,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成效是有限的,且沒有科學規劃的產業移動還會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另外,由于不掌握本地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各地無法將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與污染物排放控制對應起來。在制定減排計劃時,缺少明確科學的指導原則,特別是在污染物減排總量控制方面,依據缺失。
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差異化減排目標
張興贏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即將大氣污染治理理念轉換成大氣環境管理理念。
他建議,盡快開展大氣環境資源監測試點工作。建立以地級市中心區為基本點的大氣環境資源監測網格,精細統計區域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分布狀況,形成報告制度,實現空氣質量監測、污染源清單和大氣環境資源統計三位一體的新型大氣污染治理模式,走出“一因一果”的認識誤區。
其次,依據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結合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污染源清單,計算大氣環境資源消耗狀況,形成區域大氣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并將其融合到區域長期產業規劃中。在污染物總量控制中,參照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區域差異化減排目標。
另外他建議轉變大氣污染防治思路,將大氣污染治理理念轉換成大氣環境管理理念。在大氣環境資源監測和精細統計的基礎上,以大氣環境資源的時空優化配置為核心,科學布局產業和產能的地理空間結構,實現大氣環境的中長期治理目標。
可依據不同行業技術水平分類化、常態化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長期從事環保領域科研工作,對污染防治一線有深入調研。今年兩會,她依舊關注環保課題,“針對復合型污染的治理措施應該盡快提上日程,在疫情之下,生態環境治理依然不能松懈,環境監督和執法應該構建常態化管理模式。”
環境執法和治理不應“一刀切”
王筱虹曾跟隨執法人員前往地方執法檢查。她發現,總體來說,各地部署藍天保衛戰的方式比較到位,也產生了成效。不過在執法和治理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刀切”問題。
“一刀切”比較簡單粗暴,整改往往沒有立竿見影,因為不同行業生產水平和技術程度參差不齊。例如,因為行業屬性和技術水平等原因,有的行業減排能力和空間已經到頂,再“一刀切”要求繼續減量,不太合理。
燃煤治理也存在“一刀切”問題。王筱虹說,燃煤并不是PM2.5的唯一來源,減少燃煤的同時,應該保障當地能源供應。一些區域在替代能源不到位的情況下,單純的壓減燃煤,影響面太廣。具體在制定能源結構調整措施時,應該優化,分步驟、分區域實施。
王筱虹建議,大氣治理至今,應該轉為分類、分行業管理,朝精細化邁進,針對不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進行分類管理,讓大氣治理和污染控制更有側重和針對性,同步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
疫情之下環境治理不能放松
王筱虹認為,疫情之下環境治理不能放松,換言之,不能“放水”,否則前功盡棄。“環境執法如果放水,那就是違法。”
她認為,環保和經濟發展并不沖突,環境管理更為精細化,可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疫情之下,經濟復蘇壓力很大,此時環境執法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轉變方式。比如,如果以前是百米沖刺,現在可以放慢一些,改成走,但環境治理目標和方向不變??梢苑中袠I、分地區來制定目標和任務,再分步驟、分類別來監督。
另外,環境治理應該構建常態化管理模式,把環保標準、目標任務等納入日常管理一部分。例如水十條、土十條等收官之后,一些從高危名單中剔除的領域,可以納入常態化管理,這樣才能讓地方時刻繃緊,把環保治理作為日常工作來抓,不會應付和敷衍應對。
復合型污染治理應提上日程
王筱虹說,如果說藍天保衛戰更多針對傳統煤煙型污染治理,如今復合型污染開始顯現,PM2.5治理到一定程度后,臭氧還是上升,今后治理大氣的重點可以逐漸往復合型污染轉變。
她建議,在總結藍天保衛戰經驗基礎上,針對復合型污染的特征和前期對污染源解析的掌握情況,做好潛在污染源的防范與治理預案。同時,在組織生產時進一步提升資源使用的轉化效率,在根本上做到污染排放總量減量,從而將復合型污染的影響控制在初級階段。
大氣治理仍存挑戰 有信心藍天保衛戰順利收官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坦言,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仍面臨著許多挑戰。但“越是艱險越向前”,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目標,確保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焦點1 目前大氣治理面臨哪些困難?
劉炳江說,目前PM2.5濃度依然較高,雖然今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2019年為57微克/立方米。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周邊出現了兩次重污染過程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逐漸上升,成為僅次于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臭氧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絕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宏觀上,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但微觀上,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上,都是“難啃的骨頭”。
焦點2 疫情之下,大氣治理會否“放水”?
劉炳江表示,通常概念上的復工復產,可能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但從4月份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來看,這種情況不普遍。
2020年4月份,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有小幅波動,其中PM2.5濃度同比有所上升。不過經過分析,這主要是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新疆四個省份導致的。其中東北三個省,吉林、黑龍江、遼寧秸稈焚燒火點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八倍,部分城市出現PM2.5爆表,另外新疆受到沙塵天氣的影響也拉高了PM2.5濃度。
從新增項目情況看,各地政府都在強化新發展理念,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從掌握的數據來看,今年“兩高一資”的項目數相對很少,從新增量來說已經大大的減輕了空氣質量改善的壓力。
關于2020-2021年秋冬季攻堅方案目標的問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污染排放有所下降,空氣質量數據代表性不強,在基數的選取上會借鑒國際上的常見做法,如采取三年滑動平均值或扣除異常年份等方式,并綜合今年和過去幾個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情況,科學合理設定目標。
劉炳江說,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決勝之年,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優化調整,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推進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焦點3 未來的藍天保衛戰怎么打?
劉炳江說,藍天保衛戰以來,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明顯成效,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些目標都是階段性的,全國所有城市PM2.5濃度都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梢悦鞔_地說,藍天保衛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
他介紹,現在已啟動“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專項規劃將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認真謀劃“十四五”期間,也就是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具體來說,目標設定方面,會延續《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思路,主要圍繞著空氣質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量方面來設計目標,既突出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滿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要求的空氣質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要求進行對接。同時,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在規劃中會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
重點舉措方面,針對“十四五”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的主要特點,我國正在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以及可能面臨的更為復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等情況,將科學合理設置工作任務,包括將進一步突出重點管控的空間、時段、行業領域和污染物,加強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積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對工業爐窯和VOCs綜合治理提出了專門要求;進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背景
藍天保衛戰今年收官 要求明顯增強人民藍天幸福感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即“京60”目標。
至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改善明顯,不過,大氣污染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京津冀等區域空氣污染仍頻發。
2018年7月,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這是繼“大氣十條”之后,第二個國家級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版權聲明:本網注明來源為“環亞環?!钡奈淖?、圖片內容,版權均屬本站所有,如若轉載,請注明本文出處:http://www.zexisite.com 。同時本網轉載內容僅為傳播資訊,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在及時刪除內容。